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,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、父母,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。孩子长大成人以后,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。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。但是,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。
——宋庆龄
——
今天,手机对于父母是个既爱又恨的存在。说爱它,除了能给生活带来更多便利,手机还是孩子获取知识的新途径;说恨它,是因为使用手机过多会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、睡眠不足、甚至无心学习。
应该说,在上学期间,由于学习的压力和父母的监督,手机的使用还是可以控制的。然而到了假期,完全自由的时间和父母心态的放松,使得孩子使用手机完全失控。一些父母新学期开始后发现孩子手机上瘾,往往就是由于假期的放任和疏忽。
但是,父母白天上班,根本不可能随时监督。而且,父母总是盯着孩子也会让他感觉不被信任、不受尊重,不能达到自我管理、自我约束的目的。
其中的要点,就是在假期给孩子安排尽可能多的内容,达到减少接触手机的目的。同时,这些安排还可以弥补上学期间综合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,使假期成为孩子全面成长的新起点。
一个人一生所能得到的教育来自于两个方面,一是来自外界的教育,也就是“他人教育”。二是来自于自我反思的教育,也就是“自我教育”。
前者由外而内,引路人是父母、老师等人;后者由内而外,引路人是自己。
一个人成长的动力最终来自于内心,因此,因此自我教育是自律的开始。如果一个孩子始终要靠他律的力量来约束,他长大后就成为被人管理的那一类人,失去了许多的自由与机会。
如何帮助孩子实现自我教育,是我们家长需要学习的功课。
自我教育的关键,首先是尊重孩子的本能直觉,让孩子自由探索,丰富孩子的人生体验。蒙台梭利说:孩子的自我教育,其实是以他们的本能直觉,找到了通往内心世界的道路。
每个孩子在生命的体验中,本能地会从自己的错误中和失败中学习和吸取经验。只是因为认知水平的问题,他们的想法会有偏差。我们所做的是,帮助孩子认识对错,在此基础上引导他学会正确的反思。
当孩子失败或犯错时,不要给孩子太多的责怪,否则只会让孩子启动防御心理,把注意力放在抵抗外界和保护自己上。这样,他就无法去察觉自己的内在问题,也不会去反思了。
父母要有能力自己先跳出孩子失败的阴影,这样才会有力量来引导并鼓励孩子“反思”。只要孩子具有了反思的意识,就有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良好开端,这就是培养孩子自律的基础。
给孩子充分的自由。常常有些家长会有类似这样的疑惑:
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,不需要父母的管束,却能够遵守规则、主动自觉学习,学习成绩还特别好。可自家的孩子成天盯着管着操碎了心,却依然不会好好学习,不仅成绩差,还总惹事,被老师投诉……
如果一个孩子在正常情况下都能为自己做主,满足自己的内心发展需求,他就不会像那些被限制自由自主的孩子那样,一旦失去管束,便过度地放纵自己。
那些平时受到严格管束和控制的孩子之所以会过度挥霍“自由”,是因为他们的自由探索机会难得(也确实如此)。因此,越是被禁止,他就越向往。一旦有了机会,就容易失控。
自律是什么?通俗说就是一种自控力,即克制自己想做某事的冲动。
想想作为成人的我们是怎么控制冲动变得自律的?举个妈妈们都深有体会的例子。我们都曾有过买衣服的冲动,很多当妈的人说,以前怎么克制自己都不行,有了孩子,怪了,这种冲动下降了很多。这其实很能说明人的忍耐力是有限的,动机才是自律的关键。
有了爱仔之心,知道要省钱养仔,动机强大了,自控就不难做到了。
兴趣,会使一个人意识到抵制玩乐的诱惑,意识到把时间白白浪费掉的可惜;兴趣,也会使一个人愿意制定计划,愿意坚定执行,因为他知道,这会让自己离自己热爱的未来越来越近。
“作业周一交,我明天晚上再完成”“爸妈还没催,我再多玩会手机”“没事儿,再睡会,上学应该不会迟到”“反正不急…”
成人眼里,孩子经常有一种主观拖延现象,总是推迟应该完成的事情,显得拖拉磨蹭。培养孩子的自律性,就需要引导孩子养成有效地管理时间、高效地利用时间的好习惯。
父母可以先教孩子遵循时间计划去做事,给孩子制定时间表。比如当孩子做一件自己不太愿意做的事情时,让孩子自己给出一个完成时间,告诉他在这个规定时间内做完后,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。
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,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能力。